像弗朗索瓦-奧德克一樣,參與品鑒的不少品酒師和美食作家對它的味道感到驚訝。在波羅的海的黑暗中沉睡了近兩個世紀之后,這些重見天日的古董佳釀,出人意料地帶著奇妙的清甜味道“像一塊圣誕蛋糕”。但如果回顧一下歷史,會發(fā)現(xiàn)這意外的甜蜜正是時代特色。19世紀,是甜香檳當?shù)赖臅r期。甜口的香檳取悅了當時多數(shù)的消費者,而對于釀造者,往香檳里加糖,不僅可以獲得消費者的喜愛,又可以掩蓋葡萄的瑕疵,是一件一舉兩得的事情。超干香檳的流行,是在此之后的事。
凱歌夫人畫像
在此時,不同地區(qū)的人對于香檳的甜度要求也不盡相同,英國人的要求是22到66克,法國人喜愛165克左右的甜度,北歐人偏好糖度更高的香檳,約在200克左右。俄羅斯人的口味可被看成是甜度的標桿,他們希望加上250到330克的糖,是名副其實的“甜酒”。在甜香檳風行的19世紀,沙皇俄國的上流社會給法國香檳地區(qū)的釀造者帶來了大筆的財富。此時法國香檳向俄羅斯的運輸,多取道波羅的海。“一開始,我們就希望,這中間可能會有我們的酒,因為那個時期,凱歌夫人在波羅的海地區(qū)銷售了很多香檳。”弗朗索瓦-奧德克說。
凱歌夫人位于法國蘭斯的住所
更確切地說,凱歌夫人在此時將香檳銷售給了俄羅斯人。1811年,被看成是香檳歷史上的“幸運年”,在這一年,有一顆彗星劃過香檳區(qū)的上空,人們相信正是因為它,才有了當年品質(zhì)絕佳的香檳。